广告合作
  • 今日头条

    今日头条

  • 百度一下

    百度一下,你就知道

  • 新浪网

    新浪网 - 提供新闻线索,重大新闻爆料

  • 搜狐

    搜狐

  • 豆瓣

    豆瓣

  • 百度贴吧

    百度贴吧——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

  •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

    公民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

    来源:网络收集  点击:  时间:2025-10-23
    【导读】:

    法治必然以合道德性为前提,法治精神必然以伦理价值为导向。

    道德为塑造法治精神提供伦理基础。法治与法制的重要区别在于,法治具有道德维度。在法制层面,法所展现的是工具性价值。法有善法与恶法之分,法制一旦失去价值方向,向恶法转变,就会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害。

    法治与道德分属不同领域,但二者如影随形、彼此吸纳。这就决定着法治精神具有道德的特质。法治精神中有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,如对生命的敬畏,对平等、自由、公正的期待,等等。这些价值观念赋予法治精神以某种普遍性。

    惟其如此,人们才能对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、社会体制中的法律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,才能高举法治的火炬走向未来。同时, 不同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道德具有独特的内涵,法治精神在不同文化体系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。

    扩展资料:

    道德文化、道德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,进而形成相应的风俗、习惯。它们为人们带来日常生活的道德体验,并从中孕育道德情感。道德情感的产生机制也是法治精神培育的心理机制。人们只有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共同作用下,才能建立和强化法治信念。

    法治信念是对法治所含价值观高度认同的心理机制,它能够激发人们以法治观念指导和规范行为。因此,围绕法治精神展开道德教育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道德实践,是提高法治认知、深化法治情感、坚定法治信念的必然选择。

    道德为推进法治实践提供内在驱动。法治精神的实践可分为执法与守法两个方面。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执法过程,要求执法者必须依法行政、服从法治权威,彰显社会主流价值,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。能否在执法中彰显法治精神,最终取决于执法者的道德操守和价值选择。

    执法包含对法律条文的理解、遵循和应用,执法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意识和主观意愿的影响。只有执法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念、心怀道德良知,才能在执法过程中排除私欲干扰,抵御外界诱惑,消除歧视与偏见,确保执法的正义性。

    参考资料来源:

    人民网-人民日报专题深思:离开道德的法治是“折翼天使”

    本文关键词:

    版权声明:

    1、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。

    2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  3、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。

    4、文章链接:http://www.ff371.cn/art_1275724.html

    相关资讯

    ©2019-2020 http://www.ff371.cn/ 国ICP备20009186号10-24 03:30:52  耗时:0.755